一、基本情况
近年来,我县通过大力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,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,加强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和外销平台建设,特色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。我县的“猛进牌”马铃薯、“哈晶牌”西瓜、“铁杆大葱”均取得无公害农产品和基地认证,“塔粒香”牌甜糯玉米通过QS认证、HACCP认证。天源花卉已注册“泉彩”商标。黑木耳已完成无公害黑木耳生产基地认证、QS认证及条码工作。同时受玉米、油料市场价格下降,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下,借助优势的自然条件,调整农业产业结构,以市场为导向,强化政策扶持,深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。
2017年种植特色作物11.16万亩,较上年增加4.41万亩,增长65%,其中:甜菜2.57万亩,较上年增加0.24万亩;香紫苏1万亩,较上年增加0.09万亩;食葵6.65万亩,较上年增加4.44万亩;籽用西葫芦0.11万亩,较上年减少0.46万亩;打瓜0.174万亩,较上年减少0.03万亩;制种玉米0.24亩, 较上年增加0.16万亩;黑小麦0.045万亩,较上年减少0.02万亩;红树莓0.078万亩,与上年持平;马铃薯0.12万亩,较上年增加0.1万亩;枸杞0.02万亩,较上年减少0.02万亩;新增黄豆0.047万亩、南瓜0.012万亩、小茴香0.04万亩及其他特色作物0.05万亩。
二、采取措施
一是提高认识,狠抓措施落实。把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列入农业重点工作议事日程,认真研究特色农业发展,制定工作方案,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,加大监督检查力度,切实把特色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位。二是出台优惠政策,加强基础建设,核心发展食用菌和香料产业,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新亮点。 继续出台种植黑木耳补助政策,每袋县财政补助0.5元,生产食用菌100万袋;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,抓住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契合点,加强旅游业与农业互动,推进“旅游+”行动,积极打造万亩香紫苏、万亩油葵、黑木耳产业园区,并投资1380万元打造黑木耳种植,观光为一体的黑木耳产业园区,逐步培育风格各异的休闲观光农业新亮点。三是引进特色作物,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,充分发挥好科技引领、示范推广作用。在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引进种植油菜、黑小麦、裸燕麦、金银花、牡丹花、白芍药、洋甘菊等新品种新作物,采用新技术种植模式,强化技术服务、加强田间技术管理,确保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效果显著。
三、存在的问题
一是缺少收购特色农作物企业,部分订单企业信用度低,造成打瓜、马铃薯等特色作物面积不稳定,没有形成规模。二是资金匮乏,特色农业发展缓慢,没有形成相关产业链,市场拓展能力差。三是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,产品加工、分级、包装、储藏等技术落后,导致产品附加值低,市场竞争力不强。四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仍不健全,新技术推广应用缓慢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重点
一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,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加强无公害、绿色、健康、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,充分发挥品牌效益,集中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;立足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,加速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的整合、提升,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经营规模,带动特色农业向产业化集聚;集中力量做大、做强优势品牌、地理标志产品,争创更多的基地和品牌认证;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的品牌保护机制,依法保障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。二是狠抓市场开拓,确保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。加快培育壮大特色农业龙头企业,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、贮藏保鲜、运输能力;充分运用农业信息网络、媒体、农产品推介会,大力推介优质特色农产品,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推介和营销能力;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、协会和农产品中介组织发展,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、营销流通队伍,培植贮藏、保鲜、运销大户参与特色农产品生产、流通,扩大“农超对接”的范围和深度,提高特色农业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。三是创新发展机制,着力解决“瓶颈”问题。大力推行种植大户、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组织和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相结合的“四位一体”组织经营模式,建立良好的企农利益联接机制,加强基地与农户、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,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;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有偿使用机制,在依法、自愿、有偿的前提下,鼓励企业、合作社以租赁、承包、共同开发等方式从农民手中转出土地使用权,促进分散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转移;努力争取保险公司进入特色产业发展领域,采取政府、农民、业主各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保费,把特色农业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围,最大程度地降低农民自然性、生产性灾害损失。四是依法保护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。大力开展“三品一标”认证工作,加大特色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力度,坚决杜绝蔬菜农残超标现象出现,为市场提供优质、安全、放心的特色农产品,确保农民特色农业持续增收渠道稳定;加强企业诚信体系建设,提升服务质量。(供稿单位:县农业和水利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