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阿日善”,蒙古语,意为“温泉”,因位于县境内博格达尔山(蒙古语,有“圣山”之意)下而得名,录属圣泉景区。十八世纪中叶,察哈尔蒙古西迁后其部分部众常在此祭神,视为神山圣水。敖包最初只是道路和界线的标志,起源于蒙古族祖先为供奉、祭祀神灵,在部落内风景优美的山岭、湖泊、泉水、交通要道处或交界处垒积的石、木、土堆。也有一些敖包是为纪念某一重大事件或活动而堆积的,具有碑铭的意义。“阿日善”敖包意即此。每年在举行温泉县“那达慕”(蒙古语为“聚众娱乐”)草原节期间进行大型的祭祀敖包活动,表达蒙古族人民的祝福和喜悦之情。

阿尔善敖包,位于温泉县境内的博格达尔山。博格达尔山,是蒙古族语,意为“神山”之意。十八世纪中叶,察哈尔蒙古西迁定居温泉境内以后,其各部落经常在此举行祭神、祈福等活动,因而誉博格达尔山为“神山”。
“阿尔善”系蒙古语,意为“温泉”。敖包,也叫“鄂博”。蒙古语,寓意为“石头堆”。由人工堆积而成,数目、大小、高低不同,中间立有苏立德,蒙古族寓意为“招集灵魂“的地方。有些敖包还插有不同树种的树枝,在树枝上挂满色彩不同、长短各异、宽窄不等的布条。
据《大清会事例》与《理潘院·疆理》两部史书中记载:“游牧交界之处,无山河以识别者,以石志,名曰“鄂博。”顾名思义,原来,敖包最初是道路和界线的标志。起源于蒙古族祖先为供奉、祭祀神灵,在部落内风景优美的山岭、湖泊、泉水、交通要道或交界处垒积的石、木、土堆。当然,也有一些敖包,是为了纪念民间某些大事或活动,而用大小不同形状石头堆积而成的石头堆,其存在的寓意,类似碑铭的含义。阿尔善敖包,最初也是此寓意。
敖包,演变到后来,由于宗教的影响,敖包被尊为神物,蒙古族尤为崇拜。即使在平常的旅途中,如果路经敖包,都要虔诚地祭奠与祈愿,甚至也要为敖包施舍财物,以代表自己内心的虔诚之情。因此,敖包在蒙语中,也引申为“供奉的山岳”。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。
祭敖包,通常在每年的7、8月间举行。在祭敖包的日子,凡是蒙古人,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而来,大家云集在敖包前,进行祭祀活动。
首先由喇嘛念经,然后人们有序从左向右,围着敖包转三圈,在心里默默祈祷,祈神降福。要说,在整个祭祀活动过程中,各种礼仪很多。主要有火祭、酒祭、血祭等仪式。随着人们精神的需求,如今的敖包崇拜方式,又演变成为迎送宾客、表达礼仪、庆贺丰收、憧憬美好生活、祈愿美满爱情的民间活动。也成为人们的吉祥之地。
在2002年,温泉县在阿尔善敖包北面,建成了博格达尔大型赛马场,并在每年天朗气爽、水草丰美的季节,在此隆重举行温泉县“那达慕”草原节。在草原节上,有趣的体育比赛活动,以及各类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,五花八门,吸引八方游客前来参观、游玩。“那达慕”草原节除了摔跤,赛马、赛骆驼、射箭等传统民间体育比赛、祭祀敖包等民间活动以外,还逐渐将商品经贸、文化交流、旅游宣传、民俗普及等活动融入其中,成为宣传“三个文明”成果,扩大温泉县知名度、影响力的重大庆祝活动。
社会在不断进步,温泉也在不断发展中生机勃勃。而敖包的含义,随着时代的进程,也在叙述别样的人间风情。每当客人远到而来时,都要到敖包前迎接,行洗尘祝酒礼,俗称下马酒。以示欢迎、尊敬、热情。在客人返回时,也要相送至敖包,行辞别祝酒礼,俗称上马酒,求神保佑客人路途平安。
俗话说“入乡随俗”,在座的各位朋友,不妨亲自去祭拜一下敖包,并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,据说,这种方式非常灵验噢。
阿尔善敖包,现已成为温泉县独特的、蕴含民俗风情的旅游景点。阿尔善敖包,四周环有网围栏,内有阿尔善敖包,建有三座纪念亭、察哈尔展厅、察哈尔卫士雕像等,标榜温泉深厚的历史文化寓意。
在阿尔善敖包围栏东面,建有大门。从迎门而进处、铺设了一条水泥路面。大概拾级而上一百多米左右,可直达“阿尔善”敖包景点。“阿尔善”敖包,用水泥砌成,直径约十米左右,里面堆满了蒙古族群众和游人抛入的小石头。正中立有一粗大的树枝,上面挂满蒙古族群众献上的哈达、各色布条、布巾、石头等,寄托了蒙古族群众的各种美好的愿望。
同时,敖包也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月上柳梢头、幽幽诉情思的好去处。无论哪个时代,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执着与勇气,从来都是那么风风火火、奋不顾身、勇往直前。一曲《敖包相会》,唱出了多少青年男女心灵深埋的风花雪月与青春演绎的万般柔情。也让多少痴男怨女,做出以身相许的轰轰烈烈之举。对阿尔善敖包而言,更加增添了无穷魅力。
在阿尔善敖包偏西北,立有一块石碑,在石碑的一面分别用蒙、汉两种文字刻有“阿尔善敖包”五个字。在石碑的另一面也刻有蒙、汉两种文字,石碑的上半部分刻着蒙古文,石碑下半部分刻着汉文,两种文字为同一种寓意。石碑内容是:“祭祀敖包众情,呼唤天地神灵,祈求风调雨顺,人畜免灾兴盛,民愿神意互应,国泰民安福临。”其实,石碑上的内容,既是对阿尔善敖包的赞美。也是对勤劳智慧温泉人的颂扬。
不同于阿尔善敖包其它景点的是,在敖包以北约四十米处,建有一座圆顶六角安康亭。在亭子的围檐外部,用各种色彩绘有线条装饰图。围檐内面,绘有六幅温泉风俗景物图。每一幅图画都有不同的民俗含义。
比如在“蒙古风情”画中,表现的是力大无穷的蒙古族摔跤手,呈犄角相峙,劲力四射。这是颇具蒙古族特色的体育娱乐项目展示,彰显了蒙古民族热爱生活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。在“草原风情”画中,主要呈现辽阔而又吉祥的草原上,天蓝草绿、牛羊肥壮、牧歌悠扬的闲适与大美。画面通过两位草原牧民在骆驼背上的悠然、幸福的表情,展示温泉草原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现状。而“勇往直前”画中,从两位骑手策马扬鞭、奋勇争先的气势中,那种激昂向上、朝气蓬勃的精神活力,扑面而来。画面中,把游牧民族骁勇的象形刻画得淋漓尽致。在“春风得意马疾蹄”、“竞争”画中,两射手凝神而立,弯弓劲射,流矢急飞,命中靶心的瞬间之美,勾画得活灵活现。
在“神山圣水”画中,将博格达尔山与“圣泉”囊括其中,原生态地域、天然温泉,神性之山描绘出世外桃源一样的静美。其蕴含的温泉风清气爽的山水之韵,让人沉醉。而“高山幽谷”画中,展现温泉林茂山幽,一草一木皆灵气,一蜂一蝶尽天真。如果你凝神注视其演绎的神采,不由得让人心生“吾览神山多妖娆,神山邀我染层林”的愉悦之情。
阿尔善敖包以西三十米处,是一座双层圆顶“幸福亭”。在亭子的围檐外层,同样绘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线状图。在亭子的围檐内层,绘有各种风景。诸如:“垂钓寒江雪”画中,莽莽白雪,空濛天宇,远山孤舟,消瘦思情,尽显寂寥的诗意之美。在“国色天香”画图中,绿叶装点红花,香气袭人,浓淡有致,主次分明,让人浮想联翩,恍如沉浸梦幻之中。在“黄山迎客松”画中,翠枝招展,挺立青山,翘待佳宾,如视亲人的胸襟,可以感染每一个人。
而“傲霜铁骨”画中,红梅点点,迎风纳雪,笑对冰寒,矢志不渝的执着情怀,让人心潮澎湃。在“桂林山水”画中,碧柳拂动,象鼻垂饮,清流如镜,云天缠绵的自然之韵,让“阿尔善”敖包景区多了几分妩媚。在“空谷幽香”画中,更是兰花幽长,嫩叶清新,君子典范,沁人心脾。在“祝君长寿”画中,三足宝鼎,琼枝蔓生,仙桃飘香,返老还童的心境,相信游客朋友不枉阿尔善敖包景区之行。在“幸福亭”以西,有一雕像,是察哈尔卫士像。跨马持枪,威风八面,骏马嘶鸣,旌旗飘扬,让人仿佛看见当年察哈尔蒙古官兵戍边的铁骨雄风。

“阿尔善”敖包向南100米左右,建有察哈尔展厅一座,外观呈蒙古包。外刷白色涂料,内壁绘有彩图,主题为十八世纪中叶,察哈尔蒙古奉命从张家口迁驻温泉戍边的雄浑交响。画面舒缓清丽,连绵展开,似对当年屯垦戍边的壮举现场直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