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:
是新疆生存的唯一有尾两栖类,录属两栖纲、有尾目、隐鳃亚目,小鲵科、北鲵属,新疆北鲵是本属的建属种,在小鲵科的分类、系统演化方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,在脊椎动物的系统演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宝库中珍贵的物种资源,是两亿五千万年前,在准葛尔盆地水域中广泛分布的有尾两栖类中的一种,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升时存活下来的孑遗物种(活化石)。
产地:
只产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极狭窄的的范围内,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。目前,在国内温泉县西部阿拉套山、天山的别珍套山分布,种群数量约6000尾左右,数量稀少以及分布面积狭窄,在动物界少见。
生活习性:
成体体长最大不超过30厘米,体长20厘米者较多见,栖息于海拔2100米~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溪、高山湖泊浅水处;非繁殖期成体及亚成体白天多隐藏于小溪边松散的泥草处、岸上潮湿的草墩、洞穴及石块下;幼体在浅水石块下栖息。夜晚活动觅食,以水生昆虫幼虫为食,如石蛾幼虫、石蚕及石蝇幼虫等,成体在草地捕食甲虫、蚯蚓等。冬季进入冬眠期,3月份开始活动。
繁殖:
每年五月进入繁殖期,成体不一定每年都进行繁殖。雄体先在水中石块底下产出一个“精柄”,紧接着雌体以泄殖腔孔对接在“精柄”上产出一对卵胶囊,呈倒“V”字型悬挂在石块下,卵粒数30~98粒不等,孵化期为46~50天左右。幼体在水中以外鳃呼吸,完成变态后的幼体为亚成体。该种有种内残食现象,野外孵化出的幼体成活率较低。